纸币与流通,敛财术如何摧毁北宋经济(2)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最后,交子的印刷有着严格的规范,可以最大限度上避免假钞的出现。 不过和私人发行的交子不同,北宋官方纸币刚出现就采用了“部分准备金”制度,
最后,交子的印刷有着严格的规范,可以最大限度上避免假钞的出现。
不过和私人发行的交子不同,北宋官方纸币刚出现就采用了“部分准备金”制度,《宋史》对相关数据的记载非常精确:
“大凡旧岁造一界,备本钱三十六万缗,新旧相因。”
在北宋,界这个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五万,按本钱三十六万计算,交子的存款准备金大约为28%。相当于朝廷每发行100元,就会凭空增加62元的收入。

这个数据肯定是精确计算过的,只要不动用存款准备金,交子永远能够成功兑换成金属货币,即增加了朝廷收入,又不造成通货膨胀。
便民利民,凭空生钱,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吗?
但我们知道,按照常识财富是不可能凭空产生,北宋朝廷的做法事实上只是把民间的财富聚敛起来花掉了。
若仅止于此,民间对自身财富的损失会毫无知晓,这甚至比民间商户发行的“私交子”更好,把本金花掉虽然不可能像民间投资那样赚钱,但也绝不会亏本到无法偿付。
但开支巨大的北宋显然不会就此收手,由于交子的便利性,在纸币和铁钱同时发行的情况下民间商人宁可承担少量损失,也愿意收纸币。

繁荣的北宋商业
著名文人苏辙曾在《栾城集》中对纸币在民间大受欢迎的情况及兑换比例有过详细描述:
“旧日蜀人利交子之轻便,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,近岁止卖九百以上。”
一贯为一千钱,由此可见商人们因为纸币的便利,宁愿承受10%的损失,纸币比铁钱价值更高。那么换种思路,纸币印刷到贬值10%左右也是可以的。
宋仁宗庆历年间,随着西夏的崛起,朝廷军费开支激增,为了筹措费用,朝廷额外在川蜀地区印刷了60万贯没有准备金的交子。
这个数额并不大,没有引起明显的通货膨胀,却让北宋尝到了印钞的甜头。
至宋神宗继位,由于和西夏的战争僵持不下,军费开支暴涨,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很快将主意打到了纸币之上。

新党的改革遭到了很大的阻力,甚至于王安石本人最终也罢官回乡,但所谓“人亡政不息”,在朝廷印钞机的全面开动下,交子全面贬值。
以《宋史》哲宗年间的印钞数量为例:
“界率赠造,以给陕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,少者数十万缗,多者或至数百万缗,而成都乏用,用请印造,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。”
此时的交子已经严重超发,在存款准备金不变的情况下,每界发行额度少则多发数十万,多则至数百万,纸币信用遭到严重打击。
三、竭泽而渔
不过直到此时纸币信用尚未完全崩溃,北宋经济受到的影响也不大,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:
民间可用交子交税。
交子只在蜀地流通。
尤其是税收,北宋的税是很重的,交子的滥发虽然导致了贬值,但朝廷仍将其视为足额货币,此时用纸币交税是很划算的。
不过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,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,蔡京开始主政,作为北宋著名的奸臣,蔡京的敛财手段非常高明,称之为经济学“鬼才”都不过分。

抚琴图,抚琴者为宋徽宗,红衣者为蔡京
纸币大量印刷贬值了怎么办呢?宣布旧的交子全部作废,按照5:1的比例兑换新交子,赤裸裸的洗劫了纸币持有人80%的财富。
但这显然并不能满足北宋王朝的胃口,蔡京很快想到了扩大纸币流通范围,让更多的人背书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。
此时交子的价值已经受到民间广泛质疑,北宋很快就将纸币换了个名字叫“钱引”,随后向全国各地推广。
《宋史》中几乎是将此作为灾难性事件来评价的:
“时钱引通行诸路,惟闽、浙、湖、广不行,赵挺之以为闽乃蔡京乡里,故得免焉。”
有了全国各地的背书,朝廷的印钞机可谓疯狂,首先“钱引”是没有任何准备金可言的,也绝不允许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。
文章来源:《经济林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jjlyjbjb.cn/zonghexinwen/2021/0624/425.html